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如何與孩子“打好關系”成為了很多家長的問題,家庭教育問題也慢慢浮現(xiàn)在人們的視線中,幼兒家長培訓也受很多家長的關注,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,一起來看看吧。
如何科學做好幼小銜接?
一、傾聽孩子心聲
在知識銜接上,其實大部分家長已經(jīng)做得非常足夠,甚至遠遠超過了需求。在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階段,家長更應該多傾聽孩子心聲,幫助孩子解決焦慮。可以通過聊一聊、畫一畫的方式,讓孩子把自己的疑慮和困惑表達出來,再通過具體實踐去感知,同時這個過程也能培養(yǎng)幼兒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。
我們在實踐調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更多孩子會關注進入小學后的生活方面的問題,比如“小學中午有飯吃嗎?”“有我最愛的土豆絲嗎?”“小學有游泳池嗎?”等等,而對知識學習的關注并不大,并不存在焦慮問題。所以家長不應該營造焦慮氛圍,應積極引導孩子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。
二、引導孩子關注“學習之外的東西”
引導孩子關注“學習之外的東西”,講出這一點,你可能會很意外。因為在我們大部分家長的認知里,只是擔心孩子對學習不上心,沒有擔心孩子對學習“太上心”的。但在對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們的調查中,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:孩子們或許受到父母焦慮的傳導,小小年紀已經(jīng)開始擔心自己會“學習不好”。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提前學,小學就是學習的地方,成績好才會被表揚。孩子可能會因此形成單一的評價維度,“只以成績論英雄”,這不利于他們客觀、全面地看待同伴和自身。
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和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較早地培養(yǎng)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,對幼兒進入小學大有裨益,也有利于培養(yǎng)幼兒自信心、責任心、自尊心等良好品質。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技能都是后天形成的,要時常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和耐心的培養(yǎng),這樣的培養(yǎng)將會讓孩子終身獲益。
三、培養(yǎng)“運動社交達人”
孩子畢竟是孩子,他們的關注點大人們總是想不到,他們居然很看重自己的“運動能力”。孩子們認為運動能夠幫助他們社交,“如果什么都不會玩,誰愛搭理你呀!”“只有你會體育技能了,人家才愛帶你玩呀!”“我還有好多運動不會,要練習?!?/p>
孩子特別期待小學的課間10分鐘,“小學課間休息可以玩自己帶的跳繩、球?!薄罢n間休息最棒了,沒有老師看著,想玩什么就玩什么,所以得會一些運動。”
運動能力可能會成為孩子社交的一個“籌碼”,如果想讓孩子們在學校里盡快交到好朋友,那不妨在幼兒園階段讓他們培養(yǎng)幾項運動技能吧。
科學做好幼小銜接,拒絕焦慮,讓我們的孩子都擁有一個輕松愉快的童年吧!
“幼小銜接”銜接的是什么?
從幼兒園到小學,跨越了孩子身心發(fā)展的兩個階段,兩者在課程設置、教學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。
幼兒園與小學的區(qū)別是什么?
這種不同會讓孩子出現(xiàn)各種不適應,會遇到各種挑戰(zhàn)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是讓孩子多學點算數(shù)、多識點字,這其實是對入學準備的窄化,反映的是知識取向的教育觀和課程觀。那么“幼小銜接”銜接的是什么呢?
去年,教育部發(fā)布了《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》,首次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的“雙向銜接”,做好入學準備教育和入學適應教育。其中,入學準備教育是身心準備、生活準備、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幾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。
換句話說,做好入學準備,不僅要關注學習的具體內容,更要關注學習的計劃性、堅持性、專注力、任務意識這些影響深遠的學習品質的培養(yǎng);不僅要關注學習上的準備,還要關注身體運動、情緒情感、生活習慣、生活能力以及社會交往這些非智力因素。
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,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兒童的學習與發(fā)展結果具有顯著影響。如果行為習慣、學習品質等進入小學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沒有培養(yǎng)好,入學適應就會有很大的困難。所以,幼小銜接應該以幼兒發(fā)展為本,遵循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,注重行為習慣、學習能力、心理品質的培養(yǎng)。
18~23周歲
24~32周歲
33~40周歲
其他
高中及以下
中專
大專
其他
工作就業(yè)
報考公務員
落戶/居住證
其他
自學考試
成人高考
開放大學